&esp;&esp;如果偏远地方就不需要魄力特别强的官吏。
&esp;&esp;李守中点了点头,说道:“子钰的意思,我明白了。”
&esp;&esp;根据不同职位灵活考察相关官员的操行品德,因时因地用人。
&esp;&esp;其实,如果是以前,李守中行事刻板,不知变通,但这几年在两江总督任上,已经磨砺了一些手腕。
&esp;&esp;贾珩道:“这几年,地方府县官吏也要以是否熟知新学作为选拔干吏的标准。”
&esp;&esp;李守中点了点头,道:“合该如此,先前,我这一路而来,看到官道干净、轩敞,而铁路铺设至南北,蒸汽火车沿铁轨穿行,运载货物不少。”
&esp;&esp;贾珩低声说道:“新学乃是利国利民之学,格物致知,可求经国济世之大道,用之于百姓,可谋万世之基。”
&esp;&esp;这会儿,贾政邀请着两人品用香茗。
&esp;&esp;就这样两人在一起品尝香茗,贾珩那张刚毅的面容上带着几许笑意,道:“伯父这一路而来,舟车劳顿,不妨先回去早些歇息吧。”
&esp;&esp;李纨的事,现在也不适合与李守中说,等一些闲言碎语的风声,传到李守中耳中,他再看看情况。
&esp;&esp;其实,他改姓为苏之后,纵然是与李纨有染,倒也没有一开始同族族长欺负孀嫂那般难以接受。
&esp;&esp;哪怕是贾政对于自家三个女儿跟了他一事,也都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。
&esp;&esp;李守中起得身来,然后就是转身离去。
&esp;&esp;这边厢,贾珩与贾政相送李守中离去,而后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抄手游廊行来。
&esp;&esp;“子钰,谭阁老和刘阁老已经入京了。”贾政道。
&esp;&esp;贾珩面色沉静,一如玄水,温声道:“此事,先前锦衣府奏报过,等稍晚一些,我要去拜访此二人。”
&esp;&esp;其实应该是谭、刘二人来拜访贾珩,但因为贾珩为了展现对江南士人的“怀柔”,倒也愿意表现出礼贤下士的态度来。
&esp;&esp;第1715章 乾德六年
&esp;&esp;神京城,驿馆——
&esp;&esp;刘祯此刻已经与孙女落座在二层的厅堂中,在仆人的侍奉下品着香茗。
&esp;&esp;一个老仆快步进得屋中,看向刘祯,道:“老爷,谭阁老来了。”
&esp;&esp;刘祯这边厢,放下手中的一只青花瓷的茶盅,起得身来,道:“我前去相迎。”
&esp;&esp;刘祯自也知道谭节之名,或者两人同为封疆大吏,早就互相听闻对方的名姓。
&esp;&esp;“谭大人。”刘祯向着谭节行了一礼,开口道。
&esp;&esp;谭节脸上笑意繁盛,说道:“刘老大人,这一路舟车劳顿,辛苦辛苦。”
&esp;&esp;刘祯伸手相邀,笑了笑,低声道:“谭大人,外间风大,你我一同进屋叙话吧。”
&esp;&esp;两人进入厢房之中,在一方漆木几案旁落座下来,少顷,一个仆人端上香茗,然后转身离去。
&esp;&esp;刘祯道:“谭大人在南京为朝廷输送漕粮,辛劳有功,老朽在浙江之地也有耳闻。”
&esp;&esp;这是官方诏书明面上提拔谭杰的理由。
&esp;&esp;刘祯笑道:“如今朝堂之上欣欣向荣,卫王想要一展宏图,创造盛世,正是我辈大显身手,施展才华之时。”
&esp;&esp;由封疆大吏而为朝堂辅相,衣青带紫,不知道是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头所想。
&esp;&esp;或者说,这是文人墨客从政的顶级梦想。
&esp;&esp;谭节附和地赞许一声,说道:“如今大汉百姓安居乐业,欣欣向荣,不知刘阁老如何看新学?”
&esp;&esp;两人同为江南士人,孤身来到京城,自然而然要抱团取暖。
&esp;&esp;刘祯道:“老朽这一路研究新学,发现此项学问,穷究事物之理,格物致知,用以经世致用。”
&esp;&esp;谭节点了点头,说道:“是啊,听说海军所建之铁船,更是这等格物之法所得而来,还有诸多新奇之物,皆有利国利民之举,南省或有大儒说什么奇技淫巧,老朽却是不以为然。”
&esp;&esp;在这三四年间,大汉虽不敢说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神京至洛阳官道的修好,也让谭节和刘祯感受到一股心神震撼之感。
&esp;&esp;那整齐宽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