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sp;&esp;九卿、五监的长吏、次吏。
&esp;&esp;御史台!
&esp;&esp;几乎清一色是李瑄的嫡系,或者向他缴纳投名状者。
&esp;&esp;或许他们也有家族、姻亲田连阡陌。
&esp;&esp;但在士农工商的时代,损失土地不算什么,最重要是身居高位。
&esp;&esp;他们还有升迁空间。
&esp;&esp;毕竟在宰相之中,有两位年事已高,随时可能作古。
&esp;&esp;五相制已经确定,轮流执掌政事笔,届时必然还会重新任命宰相。
&esp;&esp;正因为李瑄对军权和朝廷大局把控严密,才使京兆府在这么快的时间完成除贱为良。
&esp;&esp;“不错。以后常平粮价,尽可能控制在十五文至二十文。”
&esp;&esp;李瑄点了点头。
&esp;&esp;今时不同往日,粮食价格不能低到离谱。
&esp;&esp;须知,粮食是百姓种植的,每一家每一户,都会售卖粮食。
&esp;&esp;而长安城中,许多商贩、文人家庭、达官贵人等等,都是买粮食者。
&esp;&esp;现百姓有地,物价要压制,但粮价不能压制太低。
&esp;&esp;只有在大旱、大涝的情况下,百姓颗粒无收,才会出现粮食暴涨的情况。
&esp;&esp;“臣遵旨!”
&esp;&esp;李岘明白。
&esp;&esp;至尊的奇思妙想很多,已发动农业革命。
&esp;&esp;文武大臣都知道至尊发动农业革命的目的,除了增加粮食、桑麻棉花等产量外。还要增加蔬菜、水果农作物产量,提升百姓生活品质。
&esp;&esp;推进畜牧业,增加养鸡鸭鹅、养猪和羊。
&esp;&esp;取消不可食用鲤鱼的禁令,鼓励以捕鱼为生的渔民。
&esp;&esp;不说百姓隔三差五能吃到肉,即便一个月吃两次肉,也可以使百姓营养均衡。
&esp;&esp;农业革命不单单是这些,推进从家具改革,日用品改革,推广肥皂、牙刷、牙膏等。
&esp;&esp;改进纺织,棉纺织等等。
&esp;&esp;推进砖瓦的烧制技术,更好的房屋。
&esp;&esp;推进琉璃制品常用化等等。
&esp;&esp;农业革命是伟大的变革,哪怕是裴遵庆这种年过七旬的老人,也心潮澎湃。
&esp;&esp;恨不得自己能活到九十岁,亲眼见证农业革命的成果。
&esp;&esp;“时间如白驹过隙,忽然而已。我们不能干等着地方上的除贱为良。再过几日,科举就会开始。今后会越来越多的文人,寒窗苦读加入科举。但学而优则仕,大部分考生会名落孙山,数以万计的文人,不能反复死学,以至于成书呆子,不事耕种。”
&esp;&esp;“国家繁荣以后,能成为官吏的文人只会是一小部分。大部分学文识字,只是充实自我,秉持礼仪,优秀者不一定要为官,可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国家,一样可以出人头地。天下很大,有许多未知的地方值得探索,朕希望将那些屡试不中的文人,劝规各自乡里,成为乡学的老师,教育后代。”
&esp;&esp;李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宰相们。
&esp;&esp;时代不一样了。
&esp;&esp;一定要改变文人士子读书只为求官的思想。
&esp;&esp;学而优则仕,不行就赶紧转行。
&esp;&esp;他也知道,以现在的教育水平,许多人不是学习的料子,最多是认一些字,懂一些简单的数学。
&esp;&esp;医学、天文、地理、数学、物理、文学、动物学、植物学等等,只要有一部分感兴趣的优异学子加入,总会出现成绩。
&esp;&esp;李瑄会是一个引导者。
&esp;&esp;“回至尊,现几乎每一乡都有乡学,而且也有老师。就算他们想回去任教,也难有位置。”
&esp;&esp;卢奂回奏李瑄。
&esp;&esp;“多建立雕版印刷坊,提高造纸坊的产量,刊印书籍,乡学规模要逐步加大,有些人口数量众多的乡里,要并置乡学。”
&esp;&esp;“乡学即为蒙学,共五年。每一郡再置郡学,教导更高级的知识,为中学,教导多种学科,更全面去培养学生的知识,亦是五年。”
&esp;&esp;“最后在各大城市设立大学。在大学中有诸多侧重,不再局限于古代经典,以及诗文……”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