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永阳坊是长安城西南角紧靠着外郭城的坊。
&esp;&esp;此堪比长安“郊区”,纯粹的平民坊,里面找不到一家权贵。
&esp;&esp;长安的布局是“东贵西富”,“南虚北实”。
&esp;&esp;有权有势的府邸,一定是在太极宫和兴庆宫周围。
&esp;&esp;哪怕同在一城,也如天上与地下。
&esp;&esp;“噔噔……”
&esp;&esp;男子来到深巷的一家小酒肆,驻足停顿以后,搓了搓手,轻轻地敲了一下门。
&esp;&esp;“咯吱……客人里面请……”
&esp;&esp;小酒肆门被打开,一股温暖扑面而来,男子微微点头,进入酒肆之中。
&esp;&esp;“杜二来了……”
&esp;&esp;这小酒肆里,围炉坐着十几名文人,男子进入后,有人喊了一声。
&esp;&esp;此正是制科落第的杜甫。
&esp;&esp;以此方式落第,杜甫心灰心冷,对李林甫玩弄权术,感到不忿。
&esp;&esp;“博士,上一壶浊酒……”
&esp;&esp;杜甫向在场的人一礼后,缓缓向管店博士说道。
&esp;&esp;在此酒肆的,基本都是生活比较拮据的落榜文人。
&esp;&esp;科举落榜以后,他们租住在长安的平民坊,以图来年再考。省去来回赶路的时间。
&esp;&esp;但文人们要面对衣食住行等,哪怕是士族,囊中羞涩比比皆是。
&esp;&esp;如杜甫这种,京兆杜氏。
&esp;&esp;但父亲去世以后,失去生活来源。
&esp;&esp;杜甫的祖父是杜审言,父亲是朝议大夫、兖州司马。
&esp;&esp;按照惯例,杜甫可门荫入仕的。因为杜甫的兄长夭折,他就是家中的长子。
&esp;&esp;但杜甫将门荫入仕的机会,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杜颖。
&esp;&esp;他做到兄长的职责,对自己的四个弟弟和妹妹都很关爱。
&esp;&esp;所以文人们一听说杜甫把门荫入仕让给弟弟,都非常尊敬杜甫。
&esp;&esp;在大唐,生活一般和饮酒并不冲突。
&esp;&esp;因为酒是大唐上至王公,下至百姓的必需品,更高于茶。
&esp;&esp;好酒喝不起,名酒更买不到,但未过滤的浊酒想喝到还是很简单的。
&esp;&esp;“诸位在议论何事?”
&esp;&esp;杜甫坐下以后,向周边的文书问道。
&esp;&esp;他们经常到这个深巷酒肆,非常熟络。
&esp;&esp;“天水王在华清宫被拜吏部尚书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并且掌修书,修国史。此非首席宰相,亦有大相之权……”
&esp;&esp;一名文人向杜甫说道。
&esp;&esp;他们都知道天水王在中秋夜宴上,亲自到文人的区域见杜甫。
&esp;&esp;所谓向王公“行卷”,跟这种待遇比起来不值一提。
&esp;&esp;只叹时也命也!
&esp;&esp;“这是好事!要恭喜天水王了。”
&esp;&esp;杜甫由衷地高兴。
&esp;&esp;李瑄拜相,就有人能制衡大奸臣李林甫了。
&esp;&esp;他之前信誓旦旦的向李瑄说制科及第后,就去辅助李瑄,完成心中的抱负。
&esp;&esp;现在则没有信心再去寻求李瑄。
&esp;&esp;“李相颁布常平新法……还从华清宫传出两首诗。”
&esp;&esp;有消息灵通的文人又说道。
&esp;&esp;“为何诗?”
&esp;&esp;杜甫连忙问道。
&esp;&esp;他对李瑄的诗有强烈的兴趣,仅仅是诗文上,他觉得李瑄的才华不次于李白。
&esp;&esp;《水调歌头》的体裁,开了先河。
&esp;&esp;别说咏月,哪怕是秋词中,都难有比拟。
&esp;&esp;“悯农……”
&esp;&esp;那士人取出一张纸,在灯烛下缓缓张开,将两首诗念读出来。
&esp;&esp;“这两首诗,不如之前的名作啊!”
&esp;&esp;一名文人感叹一声。
&esp;&
BL耽美